查看: 2147|回复: 0

“红太阳”的回忆

[复制链接]

909

主题

1416

帖子

3万

积分

大佬

Rank: 6Rank: 6

积分
36643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1-8-8 2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曹晓波

四十年前的杭州,无人不知“红太阳”,也叫“万岁馆”。当然这是简称,全称绕口:“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谥号,也就是人死了,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说的是1968年9月,中国除了台湾,28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时称“祖国山河一片红”,“毛泽东思想伟大胜利”。特此发行了邮票,前一枚因为错印收回,当年就爆炒几倍。到了眼下,价值天文数了。

为了体现毛泽东思想伟大胜利“万岁,万万岁”,当年的长沙、武汉、南昌、杭州等省会,在中央某领导的旨意,搞一座永久性纪念馆。当然,这样伟大的丰功展示,要有一个与伟大“成果”相匹配的馆所。遗憾的是,那时的杭州没有一座像样的展览馆。

1、选址

那一年的省“革命委员会”,是前期军管会班子,开会决定拿出500万,建造展览馆。当时分管经济建设的副主任,是原东海舰队参谋长谢正浩,由周恩来总理点名进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班子的。

十一年前,谢正浩的秘书陈炎钢77岁,他说:当年全省年财政支配才3000多万,工、农、财、贸、交,尤其水利,费用缺口很大。省“革命委员会”还是要求计经委必须保证500万资金的硬性落实。对展览馆的建设,确保要啥给啥。为这,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牵头成立了一个建馆领导小组,下辖省计委、省物资局、省军区后勤部、二十军、杭州市“革命委员会”等。

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长是省军区副司令员戴克林,说话结巴。有一年,陈炎钢陪谢正浩、戴克林去浙南,车过常山,谢、戴说去县城看看,一走两走进了供销社。戴克林一见货架上有两瓶茅台酒,“哎哎哎”的指了叫。计划经济年头,高档烟酒统配各地,大城市买不到,小县城人买不起。营业员一看来了首长,赶紧把茅台酒拿到柜台,戴克林一连说了五个“买”。到了营业员包扎起来,戴克林才说了最后三字:“买不起”。一支笔一批上百万的戴克林,连8块多钱一瓶的茅台酒都掏不起。那时的干部,清廉的还是有。

展览馆建在哪里?建馆小组讨论了几次,选在老武林城门旧址(现武林小广场)。当时的武林街(时称“长征路”)很狭窄,到这一段城门旧址时,突然开阔,路面平整,地基夯实。这段路的东边,是杭州运输段修理厂,可以随时征用。设想中的展览馆建成,受阅的游行队伍,也能顺势南走,拐入现在的延龄路。一上报,军人常委们还是认为地段局促,显不出“万岁”的浩荡。

再选,定的是小北门地块,原规划是延龄路(时称“延安路”)延伸段。在1962年,被称“东方日内瓦”的杭州城建规划中,延龄路在此跨越老护城河(现“运河”),延伸向北。因在城建规划之内,这地块一直没动用,是大片的菜地。菜地属于天水街道蔬菜队,陈炎钢说,勘察那天,豇豆长势不错,其间还有一大片茉莉花与红玫瑰,在泛了厚泡沫的“朝天茅坑”边,香臭各异。茉莉花与红玫瑰是供给灵隐的杭州香料厂,制作香精。那时的香精、香水,极少化学合成。到了晚秋,现割现卖的长梗白菜,在菜地边剁了根码起,有湿湿的荷叶清气。这一片菜地有十八亩,当地人晚饭后也常说,“去十八亩走走”。

菜地北侧,有一条涣涣河水,杂草丛生的滩坡,几块“毛相石头”的河埠,一座颓败的小土地庙。这河虽然不宽,据说很深,船只从东而来,去武林水门密渡桥,进入运河。河的北岸,有老城墙的地基残垣。

2、打地桩

1969年的春天,建馆的万人誓师大会在此召开。来自部队、工厂、学校、省市机关以及各色“组织”的红旗插满工地。伴了大喇叭的歌声,人们挥锄担土,先挖老城墙的残垣填平河流。

都是各单位自备干粮的义务劳动,没有推土机与挖掘设备,全是人力。谢正浩等人也来干过。陈炎钢说,不是攉几锹土就走人,担筐运土,是出了汗的真干。东河与中河的惟一出城河流,就此填平了,地面更开阔了。

展览馆的设计参照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正二副三层楼堂结构。正厅前的台基上有八根大理石立柱,构成浑然一体的高大立面,几乎看不出内三层的楼面。这样的工程,需要挖地基,打地桩,这在当时无法办到,因为没有现代的打桩设备。怎么办?打入红松。松树富有油脂,不易腐烂,1953年造省府大楼,用的也是松木。据说,后来替换了一批钢筋水泥桩。

庆元地区的红松运来了,棵棵5米以上,小头都有20多公分直径。十年前的某日,我在仓前南的绿汀路暴走,一位不识得路的先生紧跟,聊起来,他居然76岁,姓高,原杭州无线电一厂退休,早年住在武林门。我“别有用心”地扯到展览馆,扯到红松打桩。他说,他就被派过义务工,先担土填河,后来扛过红松。

红松是从解放牌军用汽车上扛下来的,满溢松脂的清香。有专人将树的尾部劈成楔形,竖在事先搭好的木架中间。木架上有滑轮机构,滑轮上吊一个很大的锤状物,人工掌控,一下一下将红松打入地中,有《天工开物》的遗风。

在这之前,工地早已挖出了1米多深的基地坑区,红松是打入坑区中的。在挖坑区的时候,还出过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座墓穴的顶露了出来。挖开墓穴,起出棺盖,居然有一具裹了布的“僵尸”,泡在棺材水中。这是“万岁”工程的大忌啊,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不在场的领导闻讯犯了怵。怎么办?陈炎钢说,电话请示,军人有魄力,当即命令:捣毁棺木与“僵尸”,不准外泄,否则严惩。

3、建馆花絮

十年前,为写这篇文字,我一遇到建筑业的人就往“万岁馆”上套。还真见过两个当年建馆的外地工匠,他们自诩是全省中的能工巧匠,被征集而来。同样征集的,有各地最好的建筑材料,工程24小时不停。尤其晚上,从吴山顶上北望,昏暗的城市上空,惟有这工地漫天通红。

也就一年半时间,展览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外表的遮拦一拆除,金碧辉煌:水磨石五彩地坪、白色花岗岩台阶、将军红大理石立面、金黄耀眼的琉璃瓦。尤其展览馆正面墙体,令人瞩目,那是巨大的景德镇彩色瓷砖拼图,共九大幅,展示毛泽东从韶山到北京的光辉历程,色泽鲜艳,光彩夺目。

正门的上方,最初是一面硕大圆镜。当年的展览馆周围,没有高楼,一早的红日,在圆镜中折射出万丈光芒,远在吴山顶上都清晰可见。每当整点,正门钟楼以一曲《东方红》的钢琴弹奏,清脆叮咚,响彻云空,在极少市嚣的当年,传遍全城。参建的工匠说,那时,他从没有看到过比这更漂亮的建筑。

不过,正楼镜面很快被“说了算”的人否定了。再改,是一身戎装、有箭镞似光芒的毛泽东巨幅头像。这是一枚毛泽东像章的放大,头像的下面,最初的大字是“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左、右副楼上的字相当巨大:“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是林彪的手迹。

(此图来源网上)
1970年9月,展览馆启用。陈炎钢说,原设计面积1万平方米,最终是1万3千平方米,还不包括1.5万平方米的南北广场。建设费用将近800万(折现在近8亿),还不包括义务工的投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省最为显赫的标志性建筑。各地的参观者有一种瞻仰圣地的向往,尤其留影,外地人第一句话就是:你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了?当然,这馆的规模比北京大会堂要小,这是不能僭越的。

最初的“万岁馆”展览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我见过一幅大型画,记不清是丝织还是油画,背景是悬灯结彩的“浙江省革命委员会”一块大竖牌,四周是激动欢跃的一身军装的“红卫兵”。这画,最初就展示在浙江展览馆。不过,最让老杭州人记忆如镌,是展览馆的门厅被搭建成了检阅台时,有“浩大”的群众集会和庆祝游行。

4、记忆中的游行

那一年的“十一”,称得盛大。门厅的检阅台两侧,加搭了副台,坐的是各界代表。检阅台正对展览馆前的中央南北通道,问题由此而来。那是游行队伍整整齐齐从东面的体育场路往西走到检阅台前的时候,他们本是要在广场上酣畅淋漓地表演一番给省领导看的。

好端端的红旗曼舞,还有腰鼓队跳跃击打、军乐队穿插奏乐、演出队飞蛾似的忘情奔舞。也就走了几步,他们要向中央的南北通道来一个90度转弯,这就乱套了。更让台上领导不满的是,有人大不恭的将伟人像横转拿了。

择地建造永久性检阅台的要求,就在这盛会后提了出来。当时,省“革命委员会”常委的秘书们,是出席这种会议做记录的。陈炎钢说,建设检阅台的提议,是当年的杭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某某提出,常委们纷纷点头。

从1971年8月25日杭州市建设局革委会的“延安路检阅台广场、狮虎桥至检阅台道路改善的审批表”看出,展览馆的使用到新检阅台的开建,其间隔了不足一年。这检阅台,就是后来延龄路499号杭州市科技交流馆的前身。有趣的是,当年的领导居然还是有意识的将检阅台前的古井保留了下来。古井紧挨延龄路,路的东侧有一块空地,是学生们席地而坐,翻动变幻画册的台阶。据说,这彰显“与民同乐”的空间太小,当时有建议拆迁东面皇亲巷房屋,居然被领导因“扰民”而搁议。

在娱乐枯燥得几近沙漠的当年,集会游行,着实让民众亢奋。哪怕夜凉时分披星起来排队进场,人人都想往检阅台靠近,那是游行演出最出彩的地块。就是坐在远离检阅台的冰冷道坎上,四五个小时等待,也是心甘情愿得很。当震得身心颤动的军乐队大鼓渐渐走来,一夜不眠的虚火反倒让人激动如狂。最被看好的邮电系统铜乐队走过,再期盼的,就是站有八个样板戏与体育健儿的彩车。还有边走边演的文艺方队,民乐队的小号,各团队的敲锣打鼓、吹拉弹敲,还有各色宣传队那一个个标准的右拳在胸的造型。这时,道路两旁,掌声如同倾缸大雨。

好“赶马屁梢”的少年也有,游行的前段队伍一过,他们又抄近路穿小巷一阵小跑,赶到游行结束点的金衙庄,再饱眼福。

5、配套工程

当年,武林门一带没有一个能与“万岁”主旨匹配的剧院会场。延安路南段的老人民大会堂,那是另一个时代的标志,“左派”们难以容忍。1971年的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又将另一个大剧院的工程列入,预算300万。

那时,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大型半地下工程正在进行,那就是省“革命委员会”二把手陈某某主持的“704工程”(后改为浙江宾馆)。有关这工程,陈炎钢说,那是铁定的“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谁也不准问用途,不准问去向,否则军法论处”的“政治”任务。光是戴克林手上,就批出去一个500万。为了这剧院的资金,谢正浩和陈炎钢去找了方毅。战争年代,方毅、耿飚与谢正浩私交不错。方毅主管过国务院的经济计划,在那年代,给某省某个项目,他是可以说了算的。不过,当时的方毅正好改任了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只能“助力”。

有一次北京开会,谢正浩再次提起,方毅问需要多少资金?谢正浩说300万。后来,“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72)国计字49号文件就批复下来了:中央同意浙江省在杭州新建—座剧院,列入1972计划,要求“控制在二百五十万元以内”。这剧院,就是后来座椅式的杭州剧院。当然,此后的资金投入,远超“控制”。由此,杭州的政治、文化、商业圈,就在武林门内起了雏形。

“九一三”事件不久,“万岁馆”正式改名“浙江展览馆”。副楼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被拆除。“红太阳”的称呼,倒是一直留在老杭州的嘴上,一支民间的“红太阳足球队”,也在此名声鹊起。广场的绿茵草坪,后来改铺了花岗石地砖,再后来,又改成了绿地小公园。


6、转型趣话

1979年,“改放”初起,轻工企业的潜力,首次得到破篱。当时,以越瓷出名的绍兴陶瓷厂,年年引来外宾与港澳台人参观。也就这时,26岁的H女士和其他几家轻工企业的10名女工,被抽调到了省“一轻”产品展销筹备处,当了讲解员。她们第一次“出道”讲解,就在浙江展览馆中的轻工业展销会。

H女士记得,她们全20岁左右,长相甜美,百里挑一,这也是“改放”后“审美”意识的最初释放。当然,展示的不仅越瓷,还有杭州的西湖牌缝纫机、海狮牌自行车、乘风牌电扇、织锦缎被面、凤凰牌香烟、印铁彩画,地方上的昌化鸡血石、湖州毛笔、萧山花边、龙泉宝剑,长兴紫砂茶具等,琳琅满目。最受人青睐,是西冷牌冰箱和西湖牌黑白电视机。

这在民用商品匮缺的当年,要命的轰动。每天的展览,略有销售,连夜排队都有。展销一上报纸,各地纷纷要求巡展。上到北京,下达广州,每一处极受欢迎,住吃全是贵宾待遇。H女士说,在北京还受到邓颖超等人接见,“呐个时光,有哪咯法个时道(光彩)哦”。一年多后,“一轻”展销转移到了湖滨门市部。80年代中后期,落户金衙庄新的省轻工业大楼。

7、变迁中的时代缩影

展览馆三楼有小放映厅,电影一解禁,一票难求,黄牛票几倍的涨。“伤痕文学”一出,《东海》杂志社正好在三楼小会议室办公,文学讲座占了放映厅,气势堪比五十多年前南方的农民运动讲习,场场爆满。记得卢新华、王安忆来时,连楼梯走廊全坐满了做笔记的人。文学乏了,改成了跳舞厅,还办过短时的溜冰场。浙江展览馆,几乎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一楼的大展厅,更是时代标志。有一年办文物珠宝展销,出入的都是港澳台的阔佬,还有外宾。后来那些名噪一时的企业家们,还正在苦苦地做强做大。文物字画,并不是他们主打的投资。有一个东莞女,40多岁,做万宝路冰箱的北运,做凤凰牌自行车的南销,在H女士的“一轻”公司赚了盆满钵满。这女人农民打扮,一副广东人特有的黝黑,连自己的老公也“大气”地让给了身边一个跟班的漂亮女孩。一妻一妾,平平和和。

这天,女阔佬穿双解放球鞋,裤脚一只高一只低,抱一个妾出的瘦崽,说要进浙江展览馆的文物展厅,被拒之门外。把门的说:这里不接待参观。女阔佬说,买还不行?她掏出一本当年最为坚挺的空白支票,门人惊得一愣一愣。女阔佬在展厅逛了一圈,买了10几万文物珠宝,看得营业员“呆都呆煞”。这段子,也是H女士说的。那时几乎没有赝品,10几万的货,如今少说也值几千万。

8、广场啊广场

“改开”初期,上下众口议论的是八小时外的“练摊”,最跃跃欲试的,是读过中央文件的公务员。展览馆的那一片前后广场,划上了摊位,拉上了灯线。华灯初上,人头簇簇,全是服装与小商品的个体夜市。摊位最初无需费用,谁先到谁得。不少有买卖基因的人,大显身手,后来也有成了商场中“裙边拖地的老甲鱼”(功底极深的商人)。

夜市越搞越大,后来迁到了展览馆的环城北路以北,临近老护城河,日夜喧嚣,称了“环北市场”。几年后的再搬迁,进了凤起路上“杭高”的斜对面。杭州人恋旧啊,四十多年下来,还是称“环北市场”。这名称,后来是少有人说得出由来。今年8月1日,这“改开”年代的市场“先人”,终因拆迁,“寿终正寝”。

广场的故事,不仅是摊位,还有冲天的旗杆。当年,这旗杆和昭庆寺(少年宫)广场的旗杆,被杭州人统称为“恋爱角”。广场有席地可坐的宽大草坪,又临近繁华街市,对住房狭窄的年轻男女,这是最好最安全的约会地。月上柳梢,恋人满地,风华正茂的男女,映辉着解放了的蓬勃时代。

有一位大龄仁兄,应介绍去见一位大龄女,也是碰鼻头倒霉太多,他没让介绍人陪去。他说,红太阳的旗杆,容易找的。哪晓得,这旗杆下的约会女孩,到了晚上似走马灯,走了,又来了,还不是一个两个,低了头都像在数旗杆下的方格。那仁兄有照片,见两女孩中的一个有点像,但她们没有正眼看他。好在介绍人住得不远,他赶紧骑车回赶。结果,可想而知,他很看上眼的那一位,远比现在的老婆漂亮。三四十年过去,这仁兄还在悔。

1984年9月,旗杆的边上塑了8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群塑:3个手舞丝绸,5个边舞边奏乐器,有敦煌画的唯美。华灯初上,一曲“希望的田野上”奏起,在8位少女之中,喷泉冲天,随了乐曲节奏,时高时低,似天女散花,似瀑布倒倾。在彩灯的射映下,喷泉水光十色,游人痴迷难离。

知情人说,8位少女蕴含的“三”、“五”,有国庆35周年之意,有解放军进杭州的5月3日之解。我还是固执以为,这是“恋爱角”的衍伸。四十年前,我也是这草地的常客,喜欢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晃,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