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人民医院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讲个小故事。你们周末看吧。
两年前,安徽怀远县河溜镇农民石祥林成了一起凶案的受害者。他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哥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挥舞斧头,冲向家人。
这起不幸的血案里,石祥林和他母亲两人的头部受到重创。妻子和女儿不同程度受伤。
石祥林在怀远县人民医院ICU昏迷多日后苏醒过来,侥幸逃过一死。他后来知道,颅脑重度受损的母亲和他同时被送进ICU,最终未能逃过此劫。
作为一起刑事案件当事人,石祥林出院后,要带着妻女找县公安局法医做伤情鉴定和确认。
但接下来的事,一件比一件诡异。
怀远县不大,法医也没几人。给石祥林一家做伤情鉴定的,就是当时给他母亲做尸检的。法医问了个让石祥林当场傻掉的问题:你母亲的器官捐献,你收到了多少钱?
看到这位一无所知的儿子,法医接着说,那天,尸体送来时,他发现尸体的肝脏和肾脏已经被摘除了。他于是向医院了解情况,得知家属已经做了器官捐助。
石祥林回去从家人那里得知了这起在他昏迷期间瞒着他进行的器官捐赠。家人告诉他,ICU的费用很高,超出了家庭的承受。ICU一名医生建议他们,女性伤者年岁过大,就算治好,也是植物人。而如果捐赠器官,他们可以得到16万。
医生名叫杨素勋,是怀远县人民医院ICU主任。
这个价码对正在经受一起无法索赔的命案和沉重治疗费用的石家,无疑是个诱惑。在昏迷的石母旁边,经过一番争取,价格最终开到了20万。石家同意了捐赠。
当时住院费用的主要出资人是石祥林的堂兄。这笔钱也就如约汇进了他的账上。而当归来的石祥林向堂兄索要这笔钱支付医疗费后的结余部分时,被告知,钱早就花完了,也都没能覆盖你们家四人住院的花费。石祥林不信。
20万引起的萧墙之争,成了农民石祥林追溯真相的起点。
结果,他发现这是一个黑黢黢的黑洞。
石祥林先找到了医生杨素勋。杨素勋微信传给他一张母亲捐献器官的登记表图片。细心的农民发现,登记表上根本没有登记单位和公章。
他接着找到怀远县红十字会。红会工作人员告诉他,怀远县近三年里都没有一例器官捐献案例。
石祥林又求证县卫计委一名官员。这位办公室主任却给出了全然相反的结论。他说卫计委知道这件事,石母捐献器官一事是按正常流程走的。
倔强的农民于是拿着母亲的器官捐献登记表一路寻访到了北京,找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和器官获取组织(OPO)。OPO表示,这起器官捐赠压根查不到任何登记备案信息。
而石母的尸检报告明确显示,石母死亡当天,肝脏器官获取地是北京302医院。9天后,天津市第一中心人民医院出具了石母肾脏的病理检测报告,死者肾脏流入天津。
这意味着,一条高效的地下器官交易链条,在石家和石祥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绕开了官方器官移植系统,从安徽,通达京津。
石祥林向安徽省公安厅举报了这起离奇的器官骗捐案。
逃不了干系的杨素勋心虚了,很快托熟人找到石祥林,希望和他私了。石祥林说了个一口价:80万。几轮讨价还价下来,封口费打了个对折。
在中间人的牵线下,一天中午,怀远县一个网吧里,杨素勋妻子当场交给石祥林46万现金,并让他手抄了一份不再投诉上告的承诺书,签字画押。
只是事情已经不是这么可以轻易喊停的。就在他们私了交割的几个小时后,安徽省卫健委调查组就找到了石祥林。
惊慌害怕的农民把还没捂热的钱全上交了。把自己之前举报的信息、杨素勋找来私了的情况一五一十讲给了调查组听。
这轮调查的结果在2018年底公布了:杨素勋因违规转介潜在器官捐献人被吊销了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而石祥林一次无意中看到了照旧在怀远人民医院ICU上班的杨素勋。
杨素勋曾在怀远县人民医院担任ICU主任多年。 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石祥林彻底愤怒了。他觉得他没有得到丁点经济赔偿,也没有得到丝毫正义。失去肝脏和肾脏的母亲死不瞑目。
他找到了中央扫黑除恶专项督导组在蚌埠的驻地。击鼓鸣冤。
案件本来没太多争议。几天后,杨素勋被抓。
那条暗黑的器官买卖链条也开始变得更为清晰:
201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安徽器官捐献联络员王海良的对接下,杨素勋找到了石母这个合适供体。南京鼓楼医院OPO办公室主任黄新立和另一名江苏省人民医院OPO主力医生,连夜从南京赶至怀远,在安徽宿州医疗器械商人黄超阳提供的救护车上完成了器官摘除手术。并连夜由蚌埠南站搭乘京沪高铁,4个小时后,抵达北京,302医院两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充当内线接应,送至供体。
显然,这一链条早已运行有序。默契而可靠。
现在已经无从证实的是:石母在被摘除肝脏和肾脏时,有没有真正意义死亡?
调查人员们发现:杨素勋、黄新立、王海良这些年来在怀远县共同实施的类似摘取尸体器官手术还有11例。
黄新立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四个月,杨素勋、王海良、黄超阳分别被判刑两年二个月、两年、十个月。罪名是侮辱毁坏尸体罪。
更令人想之惊悚的是,如果石祥林的母亲不是一起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如果没有法医尸检的介入,这一切,包括那已经发生的11起类似案件全都不会被发现。
没人知道它们曾发生过。
(节选自:新浪微博 @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