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1|回复: 1

人类为什么更喜欢和长相好看的人交配繁衍?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668

帖子

4万

积分

大佬

Rank: 6Rank: 6

积分
45806
发表于 2024-9-2 1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人类把有利于交配繁衍的特征,定义为好看。

无论男人的面孔,还是女人的面孔,都是100多万年来审美选择而来的。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早就对人类面孔有了复杂的辨别、审美机制,这印刻在了大脑之中。

首先,当我们进行面孔识别时,就会激活大脑的相关额叶,同时建立奖赏机制[1][2]。

v2-d7f15e4adf8060715f899f75185fc00c_720w.webp.jpg

当人进行面孔识别时,枕叶面部区域(OFA)、梭形面部区域(FFA)、后颞上沟(STS)、杏仁核(AMG)、后扣带皮层(PCC)、内侧OFC等区域都会被激活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这并不完全正确。

而是,人类就是看脸的生物。

一个长相平平的人,如果仍在人群里,你很难认出来。

但如果是帅哥和美女,你立马就会眼睛一亮。

在茫茫人流中,自动锁定对方。

这是因为,当你判断一副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时候,大脑相关区域 便会被激活[3],特别是奖励系统的核心——伏隔核[4]。

v2-77f75b9583dd9c6548138797f873f10b_720w.webp.jpg
大脑激活区域:漂亮面孔VS普通面孔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人的面孔时,大脑相关区域会被激活。甚至一些随机排列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自动想象成面孔,但并不一定令我们愉悦。

但当看到美丽面孔时,我们大脑会空前激活。

duang~的一下,瞳孔收缩,视觉都会变得更加敏锐。

不仅如此,当你随机且偶然地,看到拥有足够吸引力的面孔时。

大脑的相关区域也会被激活
v2-b1885587f9563daf53f4f6d2e092e578_720w.webp.jpg

无论每个人的审美有多大的差异,漂亮标准有什么区别。

除了性少数群体,漂亮男性吸引女性,漂亮女性吸引男性,都是大脑内的政治正确。

我们的大脑通过多巴胺预测误差(多巴胺的分泌量与多巴胺阈值差值越大,越快乐),来感知快乐。

看到漂亮面孔,我们的伏隔核会被激活,提高多巴胺的分泌量。

  • 当女性面对漂亮男性时,相比起面对漂亮女性伏隔核激活程度更高,多巴胺预测误差也更高,从而获得更多的身心愉悦。
  • 当男性面对漂亮女性时,相比起面对漂亮男性伏隔核激活程度更高,多巴胺预测误差更高,获得更多的身心愉悦。

所以,走在大街上,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被美女帅哥所吸引。

v2-af41de05a148637552de24a6dca6b13a_720w.webp.jpg

当然,漂亮女性同时也吸引女性,漂亮男性也同时吸引男性,只不过相对来说程度不如异性。当然,并不排除,存在个体的差异。

总之,女性也不必为了看到美女照片,感到赏心悦目而觉得自己是否性取向有问题。男性也不必因为认为另外一位男性好看,而怀疑自己有弯的趋势。

这仅仅只是大脑奖赏机制,鼓励我们接触更有益于我们未来生活的人群。

  • 当然,回答中所用的无论「漂亮」还是「美丽」等措辞,表达的都是面孔吸引力,包括外在和内在。

总之,当我们结识一个陌生人时,我们会自发地、非常迅速地,从他的面部外观形成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往往影响到社交、择偶,求职,以及合作等等[5]。
甚至,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漂亮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当我们认为一个人面孔更具有吸引力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他们具有更好的品质,更优秀和能力。而当这个人的面孔被我们熟悉之后,我们又会天然地认为,具有相似面孔特征的人,具有同样优秀的特质。

说穿了,这其实也是大脑天生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机制。

这种机制,其实也是地域文化也能影响面孔审美的根本原因。

无论什么差异再大,它也有基本的共性。

那么,面部吸引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方诞生了专门的“学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学。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面孔平均化[6]。

面孔平均化最早由英国科学家高尔顿所发现。

1878 年以后,高尔顿发明了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照片的技术
通过多次曝光,他合成张照片时惊讶地发现,合成的人面孔竟然比单个人都具有吸引力[7]。

v2-6e8b8bcc825ef0cda494a66983c8e428_720w.webp.jpg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面孔平均化,已经成为面孔吸引力的共识之一。

在今天,大量的研究者使用最新的技术,按照各个国家、民族的人种合成平均面孔,进一步证明了面孔平均化的典型规律[8]。

v2-b6acf3467d1e7d7912fc711b07a3b343_720w.webp.jpg

除了平均化的颜值之外,在古今中外的面孔审美中,对五官的比率和搭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三庭五眼。

这在面孔吸引力心理学中,反映出来的就是面孔的对称性。

人类本身就是两侧对称动物,在数千年前的文化建设中,对称的审美趣味,近乎是一种本能。不说人类自己的颜值了,几乎任何能和对称沾上边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边[9]。

大量研究证明,对称在面孔吸引力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人类的大脑,也同样不太喜欢难以辨识的事物。

例如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装:

v2-6de039a3c5a11341693a164fe7b5d683_720w.webp.jpg

当网红妆容,介于真人和玩偶之间,还可能会产生恐怖谷效应。当然,网红面孔之所以依然对大众具有吸引力,主要还是在于幼态特征和性特征。

过度对称化或对辨识不利,且给人一种非自然的感觉。

人类拥有较多共识的一些巅峰颜值,往往并非绝对对称。

例如自然的赫本,和绝对对称的赫本:

v2-09d5aeddc4aedab0f62e5605a761a2a6_720w.webp.jpg
最左边的,是不是就有一种网红脸的感觉了?

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做马思琦米兰·法克罗奇司的人,专门设计了美容千分尺,用来修复脸上的“瑕疵”,实际有点“误入歧途”。

为什么人类倾向于平均化面孔,同时又有差异性,其实这完全可以从人类进化来进行解释。

早期人类选择平均脸,可以最有效地选出健康且生殖能力足够高的伴侣。而在平均脸的审美上具有差异性,又保证了基因的多样化,避免近亲繁殖。

平均化和对称,本身就是和健康高度相关的。比例再好的脸,如果长满了疮或者生了特殊的痣,又或者皮肤暗沉、干涸,吸引力都可能大打折扣。

在人类进化史上,寄生虫一直对人类生存有着巨大的威胁。人类对面部疮瘢的排斥,往往反映着寄生虫给我们带来的进化压力。其实,具有吸引力的面孔,也往往具有更高的免疫力[10]。

人类的美容市场,之所以这么的繁荣。除了对青春、健康的追求外,同时也是对个人吸引力的追求。

毕竟,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生存和繁衍是最核心的生物特性。

人类是社群动物,美好的面孔反应着生机、健康、生殖优势。

生殖优势是一种内禀属性,自从人类直立行走,隐藏性器官,女性同时隐藏发情期。

人类的性吸引力,就逐渐体现在了面部和身体上。

在数百万年的两性审美的过程中,这令男性和女性都产生了相配套的第二性征。

说穿了,第二性征就是拿来互相吸引的。

早就有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人类来说,最具吸引的面孔就是年轻、健康,且具有典型性二态特征的面孔[11]。

典型的女性化特征会增加女性面孔的吸引力。

不过,对于男性来说,则因为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有的会认为女性化面孔的男性更有吸引力,也有的则会认为男性化面孔的男性更有吸引力。

对于整体人群来说,女性化面孔的吸引力具有更大的统计学优势[12]。

但个人认为,男性女性化面孔其实并非真正的女性化,而是一种幼态特征的表现。一些女性喜欢小鲜肉的底层逻辑,和一些男性喜欢萝莉化的成年女性,并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面孔的吸引力由平均化、对称性、年轻、健康、性别二态性所决定。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亦或者其它性别,也无论是双性恋还是几性恋,在面孔审美上,具有超高度的共识[13]。

这样的两性选择偏好,是人类300万年两性竞争的必然。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脑容量的提升,女性变得极其容易难产,从而令盆腔更大的女性在生殖竞争中胜出。从而也让男性形成了腰臀比的择偶偏好。

人类拥有更长的婴幼儿期,乳房更大的女性有利于哺乳(饱满的乳房,也是生育的信号[14])。

在女性身上,年龄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也远远高过于男性,这就会令男性选择配偶的时候,有年轻化的性选择偏好,从而造成女性演化过程中偏向幼态特征。

  • 东方成年女性比西方成年女性有着更高的幼态特征,极有可能来源于古典文明男性性偏好的长期选择。

而女性的生殖成本远远高于男性,这就决定了她们会选择更加优质的男性,以分担她们的生育成本[15]。男性的高大体魄,强健的肌肉,不仅是健康和优良基因的表现,也是生存能力、对老婆和子女保护能力的体现。

由于人类社会男性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女性的择偶,也往往比男性更看着社会属性(并不是男性不具备,而是倾向性会偏低一些)。

要么拥有骑士风度,足够尊重女性,要么拥有地位和金钱,要么足够细心、有耐心,要么拥有才华和智慧能在未来创造财富。总之,能对女性和子女更多照料,以及能带来生存优势的男性,能分担女性生殖成本,往往才对女性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而自身就低成本(或者暂时无忧无虑,不用考虑婚姻)的女性,更容易被女性化(定义为男性幼态化其实更准确)的年轻男性所吸引。

所谓为人靠衣装马靠鞍,社会属性对人类男男女女的吸引力的提升,从来都有着两大方向:

一个方向是性吸引(在足够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年轻化、性张力来提升吸引力。
一个方向是气质,虽然气质多种多样,但反应的底层逻辑往往是各种社会属性。无论是富态、贵气、精英气质、艺术气质,还是其它各方面的才华,当表现出吸引力时,它体现出来的总是一种宜人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我们更喜欢和长相好看的人交配繁衍。而是我们把在交配繁衍上具有优势的特征,定义为好看。

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利益逻辑,我们有这样的性选择偏好,是因为可以带给我们更好的未来预期。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两性审美和择偶偏好,是互相促进的。

乃至于这些底层逻辑早已经印刻到了我们的基因里。

哪怕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们就已经对不同颜值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参考
  • ^Gschwind M, Pourtois G, Schwartz S, et al. White-matter connectivity between face-responsive regions in the human brain[J]. Cerebral cortex, 2012, 22(7): 1564-1576.
  • ^Marini F, Marzi T, Viggiano M P. “Wanted!” The effects of reward on face recogni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J].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1, 11: 627-643.
  • ^Chatterjee A, Thomas A, Smith S E, et al.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J]. Neuropsychology, 2009, 23(2): 135.
  • ^Aharon I, Etcoff N, Ariely D, et al.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 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J]. Neuron, 2001, 32(3): 537-551.
  • ^Han S ,  Yue L ,  Shen L , et al.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The halo effect and generalization effect in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aluation[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18, 50(4):363-376.
  • ^Baudouin J Y, Tiberghien G. Symmetry, averageness, and feature size in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 of women[J]. Acta psychologica, 2004, 117(3): 313-332.
  • ^Stoddard J T . Composite Portraits[J]. Scientific American, 1885, 20(497supp):7938-7938.
  • ^https://petapixel.com/2011/02/11 ... en-in-40-countries/
  • ^Fink B, Neave N, Manning J T, et al. Facial symmetry and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6, 41(3): 491-499.
  • ^Thornhill R, Gangestad S W. Human facial beauty: Averageness, symmetry, and parasite resistance[J]. Human nature, 1993, 4: 237-269.
  • ^abcRhodes, G. (2006).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99–226.
  • ^Komori M, Kawamura S, Ishihara S. Effect of averageness and sexual dimorphism on the judgmen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J]. Vision research, 2009, 49(8): 862-869.
  • ^Rhodes G, Harwood K, Yoshikawa S, et al. The attractiveness of average faces: Cross-cultural evidence and possible biological basis[J]. 2002.
  • ^ Morris, Desmond (2007). "Breasts". The Naked Woman. ISBN 978-0-312-33853-4.
  • ^Schmitt D P. Evaluating evidence of mate preference adaptations: How do we really know what Homo sapiens sapiens really want?[J].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uman sexu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14: 3-39.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510087/answer/9327514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5

主题

1317

帖子

3万

积分

大佬

Rank: 6Rank: 6

积分
3584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4-9-27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