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火爆全网!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旧轨还乡》全文来了

[复制链接]

580

主题

1588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

Rank: 8Rank: 8

积分
15628
发表于 前天 0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你能想象吗?这些质朴又优美的文字,出自初中生的作文。
近日,在杭州读初三的乌兰察布女孩的张潇冉,因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火爆全网。
文章“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让不少网友“破防”。没有雕琢修饰的优秀作文,后续不断,内蒙古乌兰察布还给她寄了家乡的特产美食……
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为何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我想,最关键的就是真情流露、真实表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伴随着DeepSeek等新技术应用,一篇文章,几秒内就可迅速生成。在一定程度辅助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套路化写作的弊端。
张潇冉就像是AI时代的“闯入者”,凭借人类特有的感情、自己细微的观察,让文字的魅力在这一刻具象化。


以下为《旧轨还乡》全文: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个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含情脉脉的。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就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直到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不复儿时的悠然惬意,而是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空气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再如迷宫里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家时早已夜幕漆黑。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完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又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带着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挤着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的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会为我而傻傻的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他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IMG_1915.jpe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年少的少年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